作者 郑书藩 公益从业者
编辑 佘韵卿
截至7月31日12时,北京全市因灾死亡44人,失踪失联9人。其中,密云太师屯镇养老照料中心死亡31人,大多是失能或半失能老人。
这是昨天北京市防汛救灾新闻发布会发布的数据。听者悲痛万分,却难遏追问:当洪水破门,那些无法挪步的老人当时是怎样的绝望和恐惧,只能束手,任凭洪灾无情地吞噬自己?
究悲剧的直接原因,官方表示,因为长期以来,养老中心都处在安全的镇中心区域,所以这次预案没有将其列入转移范围。
确实也如发布会主政官员所言,“这说明我们的预案是有漏洞的,我们对于极端天气的认识是不足的。面对日益频繁的极端天气,特别是涉及老人、孩子以及身体不便人士,绝不能用传统的思维方式来对待这些问题。平时要加强防灾救灾能力的提高,强化底线思维、极限思维。”
这场水灾冲垮的不仅是砖墙,更是长期被忽视的养老防线。悲剧之外,仍有更深层的社会裂缝亟待我们正视。
7月28日,北京密云区,一名老人在台师屯村洪灾过后使用三轮车转移物品。图/CFP
当风险成常态,韧性社会成必需
以前,我们形容一场洪涝灾害的严重性,总用“百年一遇”乃至“千年一遇”,但这几年大家发现,百年千年都不足以形容,直接是一次次地“超历史记录”。这意味着——风险成为常态了。近年京津冀的夏天频遇暴雨洪涝,“百年一遇”几乎要变成“一年一遇”了,但我们似乎并没有交出一份合格的答卷。
首先可以确定的是,全人类已经进入了极为不确定的风险社会。我们谁能想象,以往在沿海肆虐的台风,居然可以跑到干燥少雨的东北大地。各种疫情风险剧增,比如最近基孔肯雅热疫情在广东佛山爆发,并开始外溢广东全省。这些风险都不断地逼近我们,刷新我们的认知,更考验全社会的应对能力。
人人都面临风险,但不同群体的抗风险能力,不是均等的。尤其在当下这个信息科技时代,风险被放大,弱势群体面临的困难和需要承担的后果,是普通人的数倍。
这就需要我们针对薄弱环节(农村、学校、养老院等),针对特殊群体,都有更超前的预案、更充分的准备,才能最大化地减少灾害的后果。比如在灾情预警上,同样的信息推送和警示,对老年人很难起到很好的效果。他们在信息接收的及时性、全面性等方面不如成年人,也几乎无法应对各种突发应急状况。所以这种不平等,需要从社会制度方面弥补和抹平。
而在灾后,我们还需要全社会关注更长期的、容易被遗忘的灾后重建,以及如何把重建做到更能抗风险的迭代。这就应该按照国际最前沿的“重建得更好”的理念去高标准地实施。2015年3月,联合国在日本仙台召开了第三届世界减灾大会,通过了《2015-2030年仙台减灾灾害风险框架》。该框架的第四项优先行动领域是:加强有助于高效响应的备灾工作,在恢复、复原和重建中致力于“重建得更好”(Built Bake Better,简称BBB)。
BBB的国际定义是通过恢复、复原和重建阶段,使灾前的脆弱性不再出现,把减轻灾害风险等减灾理念纳入开发方法中,使得国家和社区具备抗灾能力(即韧性),同时改善生活、环境和生产条件,提升国家和全社会的防灾减灾救灾备灾的能力。假设2023年京津冀地区的灾后重建,能够按照这个理念实施,可能在这一次,就可以减少一些损失或代价。
对特殊群体的保障是社会文明的底线
一个社会文明的底线,是看我们如何对待弱势群体,也是我们国家发展壮大、在现代化高楼大厦外表之下的真正里子。我们不能每次都让他们成为灾难首当其冲的受害者,全社会应该成为他们的守护者,否则这是所有人的失职。比如抗击新冠疫情时,我们看到很多类似脑瘫病患被独自留在家中病逝、儿童被迫与父母分离隔离、大量老人在疫情末期感染死亡等人伦惨痛事件,这些都给我们敲响警钟。
经历了这次惨痛的结果,我们看到了中国老龄化背景下的养老问题,尤其是农村养老困境。灾害只是撕开了“虚假繁荣”下的很多问题,暴露了那些被日常遮蔽的真实,展现了那些令人无法直视的社会痛点。
数据显示,受灾的密云太师屯镇养老中心安顿有老人69人,其中55人失能、半失能,占比近80%,而其中工作人员只有8名,这里面不一定都是护工,哪怕都算进来,也是将近1:7的照护比例了。这显然是不够照护比的。2025-08-04开始实施的《养老机构岗位设置及人员配备规范》中要求,提供直接护理服务的专职养老护理员的配备比例,对完全不能自理的老人为1:3-1:5。再加上这种应急情况,更人力捉襟见肘。这就需要在前期预案的时候,做好充分的准备,投入更多的支援力量和专业设备。
多重因素叠加,使留守、高龄、失能失智、残障老人,在风险社会中成为最脆弱的环节。全社会必须深刻省思,让悲恸转化为制度或机制变革的推力,而非止于几声叹息。
青岛某养老院,护工照看卧床的老人。图/CFP
第五次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抽样显示,我国失能老人约3500万,占全体老年人口的11.6%。据测算,到2035年,我国失能老年人将增至4600万,2050年或高达5800万。这一规模庞大且持续扩张的群体,必须成为政策制定、资源配置与社会治理的核心考量。
老龄化浪潮已近在眼前。无论卧床、病缠,抑或失忆、痴呆,当老人无法自理、行为异常时,谁来守护他们的晚年?这不再是一家一户的私事,而是需要国家层面系统支撑的共同议题。然而,中国应对深度老龄化的制度框架才刚刚奠基,远未做好准备。这场悲剧,不过是未来更大冲击的缩影。
给民间社会力量更多的信任和空间
就对突发灾害的应急救援,从行业的反馈来看,还存在一些无力感。很多专业的一线救援队会被限制在一些救援之外,有些地方干脆就禁止社会救援力量的进入。而很多受灾地区,已有的或者被匹配的救援力量是不足的,或者干脆是没有的,这也就导致救援需求没有得到满足(如前几日网上的很多失联求救信息),灾害发生后的救援、安置等,也都存在很多的空白之处,而一边跃跃欲试的民间救援队只能远远干着急。
作为公益从业者,我们呼吁:给民间救援更大的信任与舞台。自2008年汶川地震以来,中国民间救援力量在行动力、专业性、责任心上已历经十余次大考,不仅国内口碑日隆,也在国际舞台赢得赞誉。
2023年8月,河北省涿州,蓝天救援队、天龙救援队等来自国内多地的专业救援队伍协作救援。图/CFP
有人担忧“一放就乱”。事实恰恰相反:早期可能出现过力量扎堆、信息迟滞等现象,但近年已沉淀出一套成熟机制——民政系统负责队伍注册与资质审核,应急管理部门出任总协调,实时共享灾情数据、统一调度资源,既避免“蜂拥挤兑”,又防止“空白死角”。政府主导、社会协同、专业互补的“一体化救灾链”已经成形,缺的只是更多的行动空间和信任。
更进一步看,鼓励民间社会组织、企业共同参与救灾,正是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。它打破了传统“政—企—社”泾渭分明的边界,织出一张更韧性的安全网。政府再强大,也无法包揽万物;只有政府把方向盘,社会力量踩下油门,才能让每个普通人在灾难来临时多一条生路。
愿每一次剧痛,都能成为制度蜕变的催化剂。正如恩格斯的那句经典名言:“像你们的民族那样伟大的民族,是经得起任何危机的。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,不是以历史的巨大进步作为补偿的。”
轶字五行属什么baiqunet.com | px是什么hcv8jop6ns2r.cn | 紫玫瑰代表什么意思hcv8jop0ns7r.cn | 巴西龟吃什么食物hcv9jop8ns2r.cn | gris是什么颜色hcv8jop5ns4r.cn |
吃什么补气虚最快最好0735v.com | a1微球蛋白偏高说明什么意思hcv8jop2ns6r.cn | 疱疹性咽峡炎用什么药hcv8jop3ns4r.cn | 心眼是什么意思hcv7jop5ns6r.cn | 肾错构瘤是什么病hcv8jop3ns6r.cn |
不胜什么hcv9jop1ns9r.cn | 安徽古代叫什么hcv9jop3ns5r.cn | 脚底长水泡是什么原因hcv9jop3ns5r.cn | 中唐筛查是检查什么qingzhougame.com | 小猫来家里有什么预兆mmeoe.com |
排卵试纸什么时候测最准确hcv8jop0ns4r.cn | 二次元文化是什么意思hcv8jop5ns8r.cn | 结节性硬化症是什么病hcv8jop4ns2r.cn | 冠带是什么意思cj623037.com | 错构瘤是什么意思hcv9jop0ns9r.cn |